2.1.1 信用的一般概念及形成要素信用的经济学含义是经济主体间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体现了借贷双方特定的经济关系。信用形成的基本要素:1、必须有借方和贷方两个当事人。货币或商品的所有者(贷方)把货币或商品暂时让渡给需要者(借方)使用,由此产生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有到期收回债权的权利,债务人有到期偿还债务的义务。2、债权债务关系形成时必须有一个约定的时间间隔。借方如期向贷方归还本金并支付一定数额的利息,由此体现借贷资金的时间价值。3、以合法的信用工具作为载体来实现信用关系的建立和转移。使信用表现为一种可以制造、销售、消费的特殊商品,一种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约束力和震慑力的商品。这种商品既是社会信用交易扩大的基础,也是其他商品流通的基础。
2.1.2 信用的本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信用是有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的转让行为。这种转让从社会本质上讲是一种分配行为。
信用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偿还性和增殖性的社会价值量的再分配关系信用最初是从商品流通中产生的,以商品的赊购赊销体现出来的一种经济活动。
二、信用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特殊价值运动形式在信用过程中,价值运动是通过一系列借贷、支付、偿还过程来实现的。因此,信用实质上在一定时期之内改变了不同经济主体对社会资源占有的比例关系。
2.1.3 信用的类型按照信用的主体划分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关的信用。其基本形式是赊销商品、预付货款、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经销、代销以及补偿贸易等形式。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商业信用的特点和地位:1、商业信用所体现的借贷行为与特定的商品交易相联系,使商品的买卖行为和货币的借贷行为相结合。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发生的直接信用,相对风险较大。3、商业信用的规模和作用范围有限。4、商业信用是其他信用形式的基础。
二、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存款、放款和贴现等方式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所形成的信用。银行信用的主要工具是银行存贷款凭证。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其安全性较强。2、银行信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广泛的接受性。银行信用的地位:现代信用的主导形式。
三、国家信用国家信用是以各界政府为主体的具有偿还和付息特征的借贷活动。国家信用是政府运用信用手段进行财政分配的特殊形式。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发行政府债券。其主要工具是国库券或公债券。国家信用的特点:(1)国家信用的信誉度最高。(2)政府债券的流动性或安全性强。(3)国家信用的利息由纳税人承担。(4)在战争等特殊情况下,政府信用有强制性。国家信用的积极作用:(1)解决财政困难。(2)筹集重点建设资金。(3)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四、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的主要类型:赊销和消费信贷。消费信用的作用在于人为地扩大社会需求,刺激生产的增长。其局限性在于使以后的购买力相对缩小,从而造成生产和消费的脱节,一定程度地加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
五、民间信用民间信用也称个人信用,民间信用的特点是利率高、风险大、容易发生违约纠纷,但却十分灵活。它既有对银行等其他信用形式的补充作用,又可能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冲击,是金融监管当局急需规范的信用形式。我国的主要信用形式(自学)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在我国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建国初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广泛利用商业信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信用被视为非法而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发展商业信用。银行信用:长期以来是我国的主要信用形式。消费信用:拉动需求的动力之一。国家信用起伏阶段:1950 年 1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 年~1958 年,一五计划时期,发行经济建设公债,此后终止发行。1981 年,恢复发行国库券,规模也逐年扩大。1985 年,陆续发行政府重点建设债券及其它公债。1998 年以后,为了抵制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拉动内需,国债的发行量大增。2003 年,扩张的财政政策将逐渐淡出,国债发行增量可能逐渐下降。民间信用:有利民间筹资但又是急需规范的信用形式。
2.2.1 利息和收益利息和收益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范畴。利息(Interest)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利息来源于利润,体现为国民净收入的增殖部分,利息本质上反映了以货币资金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关系。收益是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取得的总收益,包括基本收益和资本损益两部分。基本收益:利息和股息。资本损益:资产价格变化的价差损益。从市场角度讲,收益是一个比利息更准确的概念。
2.2.2 利息率和收益率利息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的比率。
式中:I为利息率,c为利息,p为本金。
收益率是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得到的利息和资本损益的总和,即收益与实际投资额之比。式中:r为收益率,c为利息,pt为初期本金,pt+1 为远期本金。
2.2.3 利息率的种类一、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年利率是按年计算利息的比率,用“%”表示。例如本金 100 元,年利率 3.6%称年利 3 厘 6,每百元每年可得到利 3.6 元,即:100×3.6%×1=3.6 元月利率是按月计算利息的比率,用“‰”表示。例如本金 1000 元,月利率 3.0‰,称月利 3 厘,每千元每月可得利息 3 元,即:1000×3‰×1=3 元日利率是按天计算利息的比率,例如本金 10000 元,日利率为 1
即万分之一,称日利 1 厘,每万元每天可得利息 1 元,即:10000×1
×1=1 元国外一般习惯使用年利率,我国习惯使用月利率。因此,我国计算利息时一般把年利率和日利率都换算为月利率。年、月、日利率可互相换算:年利率=月利率×12=日利率×360 日利率=月利率÷30=年利率÷360
二、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基准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相应变动。因此了解这种关键性利率水平的变化趋势,也就可以了解全部利率体系的变化趋势。
在中国目前则是指“法定利率”,即人民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其中又以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为核心。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将成为我国的基准利率。
三、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息率。但是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在当今世界的现实生活中是极少见的,而物价上涨却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实际利率就是扣除了同期通货膨胀的利率;名义利率则是包括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最先推导出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名义利率之间的关系。人们将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变化引起的利率水平变动的效应称为费雪效应。在目前的情况下,市场的各种利率都是名义利率。而实际利率却不易直接观察到,但通过公式可以计算出来。
- 式中:I为实际利率;i为名义利率;P为借贷期物价上涨率。例如,某存款人存入银行 10000 元,名义利率为 10%,期限一年。到期的利息为 1000 元。而同期物价上涨了 7%,实际利息率应当是:
市场上名义利率的变动取决于人们对物价上涨率的预期,需要注意的是,名义利率变化并非同步于物价上涨率的变化。因为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物价上涨率的变化,所以名义利率追随物价上涨率的变化也往往带有滞后的特点。
四、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根据在借贷期内利率是否随物价变动而调整,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指在整个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实行固定利率可以使借贷双方准确计算成本与收益,是传统的计息方式。浮动利率是一种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根据借贷双方的协定,在规定时间内,比如半年,对利率调整一次,调整的依据是当时的市场利率。浮动利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得比较普遍。
五、市场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根据利率是否按市场规律自由变动,可划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方利率。随市场供求规律而自由变动的利率是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变化的指示器,市场利率非常灵敏地反映了借贷资金的供求变化,是国家制定官方利率的重要依据。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通常称官方利率。官方利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节的重要政策措施之一。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确定的利率是行业公定利率。这种利率是会员银行的自律性利率。官方利率和公定利率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官方利率的变化代表了政府货币政策的意向,对市场利率有重要影响。市场利率随官方利率的变化而变化,但不一定完全同步。
2.2.4 利息的计算方式单利计算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前期所生利息不再加入本金重复计算。单利计算公式为:
复利计算是经过一定时间(如一年)以后将所生利息并入本金计算利息。设P为本金,R为利息,i为利息率,n为时间,S为本利总和。复利计算公式为:
复利计息更能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资金的供求关系资金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各个时期市场利率的决定性因素。在资金市场上,资金供给超过对资本的需求时,利率便会下跌;如果对资金的需求超过资金的供给,利率就会上升。因此,市场利率主要取决于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
二、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同期的通胀率利息来源于生产经营利润,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必然制约利率水平的高低。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如果利率达到或超过平均利润率,表示货币所有者通过利息形式拿走了生产经营者借入资本的全部利润,生产经营者无利可图,从而就不会借款。同时,利率的最低界限不能低于同期的通胀率。如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表明货币所有者贷出的货币没有实际利息收入,从而他就不会把货币作为资本贷出。这样预期通货膨胀率便成为市场利率的下限。因此,合理的市场利率总是在预期的通胀率和平均利润率之间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
三、经济周期和国家的货币政策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一国通常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供应的基础货币增加,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数量增加,流动性效应使名义利率下降,经济扩张,产出和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收入效应对资金需求增大,拉动利率上升;经济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上升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在通货膨胀效应作用下,利率可能上升。因此,经济周期和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高低。
四、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金融工具期限的长短对其利率或收益率有重要影响,其他因素不变时,债券的期限越长其利率越高,债券的期限和利率在某一既定时间期存在关系被称为利率的期限结构,表示这种关系的曲线通常称为收益曲线。收益曲线是由一组同一时刻、不同期限点的收益组成的曲线。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称为正斜率曲线,表明贷款期限长的利率比贷款期限短的利率高,或意味市场一致认为利率可能会更高。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称为负斜率曲线,表明贷款期限长的利率比贷款期限短的利率低些。
五、借贷资金风险的大小利率作为借贷资金的价格,必然要反映其风险的大小,借贷资金的风险表现为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违约风险越大,利率也就越高。一般来说国库券违约风险为零,有违约风险的普通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的国库券收益率之差反映了违约风险的大小,这种收益率之差被称为风险报酬。
2.2.6 我国的利率改革一、目前我国利率制度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仍是管制利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利率档次太多、结构太复杂,导致市场利率价格信号失真。2、利率监管成本高,由于没有形成市场利率体系,不可能用市场来调整利率水平,事实上只把货币看成是一种外生现象,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控制。高息揽储说明利息是经济的内生现象。3、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有限。4、风险体现不充分。二、我国利率改革的目标和方式改革的方向是促使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改革的方式:循序渐进——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
章
信用是经济主体间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信用关系的建立和转移必须有合法的信用工具作为载体。信用的本质上现有社会价值量的有偿再分配。按照信用的主体划分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利息(Interest)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本质上反映社会的按资分配。利息的来源于国民净收入的增殖部分。收益是一定时期内投资者取得的总收益,包括基本收益和资本损益两部分。基本收益:利息和股息。资本损益:资产价格变化的价差损益。收益率是一定时期内投资者总收入与实际投资额之比。从市场角度讲,收益是一个比利息更准确的概念。利息率是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借贷本金的比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差别利率是指银行根据有关政策和客户的信用度等因素实行区别对待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指物价水平不变或货币购买力不变时的利息率。名义利率则是包括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名义利率总是追随物价上涨率的变化而变化。费雪效应解释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固定利率是整个借贷期内不作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是定期调整的利率。浮动利率更能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包括:资金的供求关系,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和通胀率,国家的货币政策,借贷资金风险的大小。单利计算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复利计算是将利息并入本金重复计息。复利计息更能体现资金的时间价值。我国利率改革方向是促使利率的市场化。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改革的方式: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循序渐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