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决策的含义决策是其管理工作的核心的、基本的要素。一般管理者每天有 70%以上的时间是在做决策。从许多成功企业的事例说明,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明智的决策。什么是决策?狭义:选择,为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广义:一个过程。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成一定的目的而提出若干方案,并对其进行选择的过程。决策不仅是包括某一瞬间作出明确、果断的决定,还应该包括在作决定之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并在决定之后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决策方案。1.确定决策目标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中进行选择 3.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拟订方案——评价及选择方案——实施方案+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没有这一决策过程,很难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如:“巨人集团”建设“巨人大厦”的决策失误。最初设计 18 层楼——38 层楼——54 层楼——64 层楼——70 层楼,建成亚洲的第一高楼。预计投资 2 亿,最后要 12 亿,“巨人大厦”成为巨人集团走向衰落的导火索。4.最终选定的方案是一个满意的方案为什么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最优方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②能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③能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决策以后怎么来判断决策的优劣?通常用决策的有效标准:①决策的质量或合理性:有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②决策的可接受性:下属乐于接受并付诸实施;③决策的时效性:所需时间和周期长短;④决策的经济性:所需投入是否在经济上合理。
3.1.2 决策的特征组织中进行决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目标性组织决策与纯粹个人的决策进行比较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或目标性。其内容表现在:①目标是决策的依据,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标志;②决策者根据目标,拟定未来的活动方案,以目标为标准评价和比较这些方案,并且对未来活动效果进行检查;③组织决策是一种理性的决策。如: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目标),采取降价促销策略。2.可行性决策是为了付诸实践,不能实施的决策是毫无意义的。如企业的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资源,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的支持,方案都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决策方案的拟定和选择,不仅在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组织决策应该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结合研究和寻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来制定。决策的可行性是指:①所依据的数据和资料比较准确、全面;②决策能解决一定的问题,实现预定的目标;③方案有实行的条件,即人、财、物和技术等;④决策富有弹性,留有余地,以保证目标实现的最大的可能性。3.选择性决策的实质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多个可行的、相互替代的方案。为了实现相同的目标,企业总是可以从事多种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在资源需求、可能结果及风险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中选出较优方案,才能保证决策的质量。如:每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一般有多个城市选择。4.满意性选择组织活动的方案,通常根据的是满意化准则,而不是最优化决策。因为实际中“最优化”是很难办到的,因为,最优方案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①决策者了解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全部信息;②决策者能正确辨识全部信息的有用性,了解其价值,并能制定出没有疏漏的行动方案;③决策者必须能准确地计算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④决策者对组织在某段时间所要达到的结果应该有一致明确的认识。5.过程性①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它包括选择业务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具体展开业务活动,资源的筹措、组织结构的调整、人事安排等许多方面的工作。②一系列决策中的每一项决策,其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工作,有众多的人参与的过程。从决策目标的确定到决策方案的拟定、评价和选择,再到决策方案执行结果的评价,这些步骤才构成了一项完整的决策。6.动态性①决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决策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②决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组织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然而,外部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决策必须保持动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3.1.3 决策的过程决策是一个有一定顺序的、条理化的过程,而不是在瞬间选定某一方案的单纯的决断。决策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发现问题所有决策都是针对决策者要解决的问题展开的,因此,决策者在决策之前必须根据调查研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问题也就不需要进行决策。2.明确目标决策目标是决策者对未来一段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的判断。决策目标的正确与否对决策的成败关系极大,决策目标选择的不正确,往往会导致决策的失误。明白是决策的方向,没有目标决策是盲目的决策。在确定决策目标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1)决策目标要明确具体。一般来说,越是近期的目标,就要求明确具体;远期目标则允许有一定的模糊性。(2)目标要切合实际,即要防止目标偏高或便低。目标偏高,现有条件很难达到;目标偏低,不经过努力也可以达到目标,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充分发挥组织的潜力。(3)明确多目标间的关系。任何组织都不会是只有一个目标,而更多是多重目标,作决策时,首先要弄清楚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目标的主次。(4)限定目标的正负面效果。既定目标活动的执行既可给组织带来有利的贡献,也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限定目标的正负面效果,就是把目标执行的有利与不利的结果进行界定和权衡,规定不利结果的范围,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立即停止原目标活动的执行,以控制决策的不利影响。(5)保持目标的可操作性。组织的目标必须符合三个特征:①可以计量或衡量;②可以规定其期限;③可以确定责任人。只有符合这些特征,所制定的目标才可以作为决策的依据。3.拟订方案决策需要正确的选择,就必须提供多种备选方案。所以在决策过程中,拟定可替代的方案要比从既定方案中进行选择更为重要。如果备选方案的制定有缺陷,那么决策就很难达到满意。4.评价及选择方案一个好的方案通常都是在与其他方案比较后,受到其他方案的启发后形成的。对方案进行评价和比较的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1)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及成本;(2)方案实施能给组织带来的长期和短期利益;(3)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及成功的概率。方案选择过程中,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统筹兼顾;②注意反对意见,使决策趋于完美;③要有决断的魄力,妥善地掌握“议”与“断”的度。5.实施方案方案一旦选定,组织应该着手制订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决策方案执行过程应做好以下的工作:①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保证方案的正确执行;②确保有关决策方案的各项内容为参与实施的人充分接受和彻底了解;③运用目标管理方法,把决策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执行单位和个人;④建立良好的控制体系,以便随时了解方案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行动。6.检查评价和反馈处理决策者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取得各种反馈信息,一方面可以及时地采取积极措施引导行动,以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如果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原决策目标确实难以实现,则应该进一步寻找问题,确定新的决策目标,重新制定可行的决策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3.2.1 决策的要素决策的要素包括:决策者——决策的主体,可以是组织或个人。决策目标——一项决策所期望实现的成果和价值。决策准则——决策者选择方案所依据的原则和对待风险的态度或方针。决策的备选方案——可供选择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可行方案。决策的自然状态——不依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环境或条件,是决策者无法改变,只能做参考的参数。决策后果——是通过决策采取行动后所带来的结果。
3.2.2 决策的类型1.按决策的主体分个体决策群体决策什么叫个体决策、群体决策?请大家总结它们的优缺点。
2.按决策的范围和涉及的时限划分战略决策——关系到组织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的大政方针方面的决策。多是复杂的、不确定性的决策,常常依赖于决策者的直觉、经验和判断力。特点:关系全局、实施时间较长、对组织影响深远战术决策——包括管理决策和业务决策,都属于执行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具体决策。特点:涉及组织的局部问题、时间相对较短、对组织的影响较为直接
3.按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分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按预先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一般组织有 80%决策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为解决不经常重复出现的、非例行的新问题进行的决策。通常是有关组织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这种决策更多的是靠决策者的知识、经验、直觉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4.按决策的条件分确定型决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只存在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面对的是确定的自然状态;每个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结果;方案选择取决于各方案结果的直接比较。风险型决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每个方案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是可以估计的。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的区别,就是概率大小是无法确定的,其它相同。
3.3.1 确定型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又称盈亏平衡分析,它是通过对产量、成本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以最小成本,生产最大可能的产量,从而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收入=产量×单位价格总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指成本中其数额与产量多少无关的部分。变动成本——指成本中其数额与产量多少成正比例变动的部分。利润 R=Q×P-(F+V×Q)R=Q(P-V)- F盈亏平衡分析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盈亏平衡点,就是企业所获得的收入恰好等于成本,即企业处于不亏不盈的状态。当 R=0 时,保本产量 Q= F/ P-V当 Q>Q,可以获得利润当 Q<Q,就发生了亏损
例:某公司生产某种产品的固定成本是 15 万元,除去固定成本外,该产品每单位成本为 2.5 元。若此产品市场售价为 7.5 元,该产品销量应为多少才能刚好收回所有成本?解: Q=150000/7.5-2.5=30000 件注: P-V——叫边际贡献,是指从销售单位产品中得到的销售收入,在扣除单位变动成本后的余额。边际贡献>0,说明企业在生产这种产品时,除了可以弥补变动成本外,还可以弥补一部分固定成本。因此,只要 P>V,企业选择这种产品生产都是有意义的。
3.3.2 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树的构成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点状态枝2.决策树的步骤画出决策树计算每个方案的期望值将每个方案的期望收益值减去该方案实施所需要的投资额;剪枝(方案选择)例:某企业拟生产某种新产品,预计销路好、一般和销路差,有关资料如下:(假设有效使用期为 5 年)试用决策树法进行决策。
1.乐观准则找出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收益值;然后,再从这些收益值中选择一个收益值最大的方案作为决策方案。
=2.悲观准则找出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小收益值;然后,再从这些最小收益值中选择一个收益最大值。3.折衷准则首先,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α (最好自然状态)确定一个悲观系数 1-α(最差自然状态)然后计算:α×最好收益值+(1-α)×最差收益值=折衷值4.最大后悔值最小化准则首先,计算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然后,找出各种方案的最大后悔值;最后,选择最大后悔值中的最小值。后悔值——又叫机会损失,你选择了一种方案,实际就放弃了其他可能增加收益的方案,就会感到后悔。即应采用的最大收益与实际采用方案的收益值之间的差额,叫后悔值。
上述决策方法,分别以不同标准和原则作为评选方案的依据,因而同一问题会达到不同的决策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解决不确定型问题时,要同时运用以上方法进行分析对比,把其中被认定最佳方案次数最多的方案作为最后决策的方案。
本章总结1.决策是一个过程,不仅包括选择,还包括选择前情报收集、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决策准备工作,以及决策后的执行及审查活动。2.决策中制定决策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个体决策在效率方面优于群体决策,但群体决策使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得到提高。3.任何理性决策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决策目标,因此决策目标的制定是决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4.决策的准则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化原则。5.根据决策类型不同,选用不同的决策方法。